一直想看完《孟子》,但是基础太差,试了几次一段文字百十来字都要查一二个小时,畏难之心油然而生。再试一试,每天尽力学一点: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上下交征利则国危,因为贪欲泛滥,致使道德沦丧,秩序混乱;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那么追求仁义之道又会如何呢?
第二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攻:建; 麀you:雌鹿 鹿:雄鹿 攸:所 牣:满也
子来:子可理解为“尽子女之道的”,类似英语中father可作‘教养’理解,mather可作‘哺养’理解
时日害丧:这太阳何时才会消亡!害(hé):通“曷”,即“何”
前面讲文王修园林,子民都很高兴地参与修建,建成后也可以开心地在园中游玩。所以说“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当然这只是个引子,为了铺垫后面所讲不能与民同乐的后果:“民欲与之偕亡”。
第三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好战”,孟子明白他希望增长人口的目的还是为了争霸。所以劝他休养民生,用另一种方式追求“王天下”。同时也要反省民生艰苦并不是天时不利,而是乱命使然。
第四节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恶:何
承上节,强调”率兽食人“的后果是”人恶之“。老孟讲道理原来这么直接。。。
今天先学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