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网同类家园

标题: 80后听障小伙学油画 作品漂洋过海展销 [打印本页]

作者: 童年消逝在哪里    时间: 2019-12-22 17:09
标题: 80后听障小伙学油画 作品漂洋过海展销
油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
马陆。采访对象供图
  河定桥的一间画室里,80后画界新秀马陆对着一幅油画沉思良久,画中群山连绵,好似奔腾不息的江水是流动的。初见马陆,咖啡色的羊羔绒外套、一小撮胡须、一副黑框眼镜,搭配上他那招牌式的微笑,感觉就像邻家的大男孩。再看他画的群山,犹如江水奔腾气势磅礴;他画的花,五彩斑斓艳而不俗;而他笔下的人物,更是朴实天然,笔触张扬。不过,很难想到,马陆是一位听障画家。
  总有人把“来不及”挂在嘴边,在追梦的路上患得患失。南京80后听障小伙儿马陆为了圆画家梦,放弃朝九晚五的工作,九年学习油画渐入佳境。
  为学说话,母亲削胡萝卜球让他含着
  儿时,马陆一次多日高烧不退,医生征求家长意见后用了“猛药”,结果烧退了,听力却明显下降。听着费劲儿,连带着说话也费劲儿。
  “从小为了让我开口说话,家人找了很多种方法。吃过中药、练过气功、在舌头上扎过针灸……”马陆说,当别人都背起书包进学堂时,他8岁才学会简单的发音。母亲不希望他放弃学说话,托了很多关系,才把他送进普通小学。”戴着助听器,说话也不利索,马陆在学校常遭受同学的嘲笑。“我那会儿说话,只有我妈妈和我的班主任能听懂,我都想放弃了,但班主任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为了软化舌头,马陆的母亲想出了一个法子,“我妈把胡萝卜削成一个小圆球,放在我的舌头上,每天坚持含着这个胡萝卜球说话。”“先天”有点不足,后天当然加倍努力。凭借着一股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儿,马陆和其他孩子一样读完普通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不错。
  为了学油画,放弃优厚工作重新开始
  走进美术世界,源于马陆从小在少年宫学画画的经历。“当我接触画画的时候,我好像推开了一扇窗户。我很难用语言表达我的想法,但我能用画笔勾勒出我的情感。”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每天早上5点起来,在家画一个小时,然后再去上学。”初中毕业后,马陆报考了南艺附中。
  在南艺附中学习的日子里,马陆对油画情有独钟。“油画的色彩、造型,以及情感的表达让我感到温暖。”于是,马陆鼓起勇气找到了教他素描的油画大师张玉彪,恳请张老师收他为徒。两人商定,马陆考上大学,张玉彪便系统性地教他油画。马陆真的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但家人却希望他报考动画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动画公司干了两年的马陆,依然无法放弃对油画的执念。他下定决心辞职,跟着张老师学油画。那年,他已经25岁,也是一位姑娘的未婚夫。
  从2010年开始,马陆周一到周五跟着老师学油画,周六周日办培训班,教十来个小孩子学素描。“这个方法也是张老师想出来的,辞职了就没有了收入。张老师想出这个办法打消了我父母的担忧。”这几年,为了能常回家看看父母,马陆又将培训班搬到了镇江,每周五晚上回去,周日晚上再回南京。“看到我这么热爱油画,父母也不再催我先成家了。”马陆说。
  若要活得精彩,就不要漠视自己的梦想,无论你现在多少岁,都可以立即着手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马陆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喜欢+行动+坚持,才应是我们生活的态度。”
  为确立风格,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灵感
  说起马陆参与过的油画创作,见过的人不少。2015年,马陆跟着恩师张玉彪一起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了巨型油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这幅油画长8米、宽3.3米、包含400多个人物,历时10个月才得已完成,现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的“三个胜利”主题馆。
  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家”,首先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马陆说,他的绘画语言形成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我特别喜欢《文心雕龙》 里的这句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多年来的学习、成长经历,我才发现意象油画更适合我表达情感。”宁静世界带给马陆更为纯净的艺术目光,他笔下的山水散发着醉人的芬芳,犹如一首首温婉清新而又意蕴深厚的抒情诗。虽然画的都是静物,但又有一种流动的感觉。“在神动似不动的变化中体现出一种力量,一种神韵,一种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马陆说。
  如今的马陆依然如倔强的新芽,一步一个脚印,在姹紫嫣红的天地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心中的艺术。马陆告诉记者,他的油画作品被美国一家画廊看中,大部分作品漂洋过海已于11月23日在美国洛杉矶展出
文章来源:(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翟羽)
编辑:夏雪(同类天使)






欢迎光临 小草网同类家园 (http://littlegrass.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