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网同类家园
标题:
没有双腿,她怎么走的8万公里?
[打印本页]
作者:
萌芽
时间:
2017-6-26 17:43
标题:
没有双腿,她怎么走的8万公里?
085700b1f46a1a8f31bb0d.jpg
(67.93 KB, 下载次数: 43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7-6-26 17:43 上传
村医,是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最末梢,但却守护着亿万农民的健康。在重庆市合川区华蓥山脚下,有一位叫李菊洪的村医,她与所有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一样,每天干的是最平凡最琐碎的工作,看些小病小灾,开点常用药物,或者走家串户,做些公共卫生服务。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李菊洪干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她是一位失去双腿的村医。
村里的一天开始得早,李菊洪的工作也是。不到7点,瓦店村卫生室开门了。每天上午是李菊洪的坐诊时间,天天如此,没有例外,也没有假日。
写完病历,走到药房开药,药开好了,再走回诊室。又来病人了……这就是李菊洪平常工作的状态。在诊室接诊,去药房拿药,她需要一趟趟从诊室走到药房,再从药房走回来。虽然只有几步路,她需要花费的力气是常人很难体会的。有时候,为了抓一副中药,她需要借助长凳,上上下下很多次。
没有惊心动魄的医学难题,也没有太多疑难杂症等着她。除了给大家宣传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帮助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等等这些琐碎的工作之外,大专毕业的李菊洪每天面对的基本都是感冒、发烧,或者伤口包扎这类的小问题。她和她的卫生室管理和看护着这里每个人的基本健康。
1983年,李菊洪4岁。有一天,一辆拉煤的货车忽然从她身边疾驰而过……醒来的时候,她两条腿都不见了。
17岁那年,她考上了江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医学专业。学校离家100多公里。大专4年,家里买不起轮椅,但她从来没有被乡亲们和同学落在身后。
22岁,李菊洪大专毕业,拿到资格证,她回到瓦店村,应聘成为了清平镇卫生院驻瓦店村的乡村医生。板凳和轮椅带着她随访、出诊,走进村里的每家每户。做村医的十几年里,李菊洪用过的小板凳有20多对。
瓦店村的情况,同中国的很多农村是一样的。虽然是一个有700多户人家的大村落,但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家居住的人口已经从原来的2000多人减少到了现在的1000多人,大部分是老人、女人和孩子,他们正是中国最基层医疗卫生普及的对象。
一连下了几天雨,趁着这天下午天气好,她让丈夫刘兴堰推着她去村里随访。入村随访,是她重要的日常工作。
每走一家,李菊洪就会把村民们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他们讲一遍。这是村医最基本的职责之一。如果碰上年纪大的和需要她重点关注的老人,她就会停下来,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然后记录下来,回去登记到村民的健康档案里。
龙婆婆老两口今年都已经7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唯一的孩子几年前过世了,孙子在城里读书,乡下的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自己。李菊洪是他们家的常客。今天测量后,她告诉老两口:“伯伯这个血糖很正常,伯娘那个稍微有一点高,问题也不大。”
在瓦店村的所有村民中,有多少需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有多少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这些情况,李菊洪谙熟于心。
做村医的十几年,平均每年李菊洪都会用坏一对小板凳,去年,丈夫刘兴堰给她做了一对新板凳,枣木的,结实。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村里的大多数家庭都缺乏家庭氛围,孩子们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都在外面,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都难免孤单。李菊洪一来二去的随访,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对老人们精神和亲情上的一种特殊慰藉。
李菊洪说:“和那些病人拉拉家常,或者他们跟你说一些他们家里面的事情,或者也就听他们有时候说一句:哎呀,菊洪我吃了你的药,我的头就不疼了,他说我好了。哎呀,我就觉得挺开心的。”
这种彼此间如家人一般的亲情关系,是让她非常得意的一种感觉,这是她一趟又一趟进村随访的成果。
李菊洪的卫生室经常热闹得很,有人走累了在这儿歇歇脚、摆龙门阵,也有村民来找她看病开药,顺便让这个村里的高材生帮忙收拾一下手机里已经快存满的信息。村民们说:“这些新鲜的,我也不晓得,搞不懂”。李菊洪开心地说:“在你们那些心目中,我简直啥子都会。比如说那一个人,他拿过来给我说,你给我把手机整一下,我说我又不会整手机,我又不会修。”
瓦店村的村民跟李菊洪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信任,在他们眼中,似乎只要菊洪在,没啥问题是她解决不了的。不过,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的不仅是时间。
华蓥山从东北向西南绵延600里,山峦挺拔,林木幽深。瓦店村就在华蓥山脚下,弯曲的小路贴着山坡通向每家每户。于常人,这些都是风景,但对李菊洪来说,却是一道道坎儿。
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位需要被社会关爱的残疾人,但她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在失去双腿后,那么多人曾为她代步,能被村民们需要,是她最大的成就感。
结婚10多年,丈夫刘兴堰就是李菊洪的腿。无论是推着,背着,他们从不分开。十几年的时间,李菊洪走遍了辖区内的700多户人家,累计行程80000多公里,行医6000多人次。她说,她走的每一步,留下的是丈夫刘兴堰的脚印。
这几天,又到了每年一次组织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去体检的时候了。住在山上的盲人邓婆婆出门不方便,不愿意去,刘兴堰就背着李菊洪一遍遍去家里做工作。
做村医的十几年里,李菊洪离不开丈夫刘兴堰。现在,这份工作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基本就是他们的全部收入。李菊洪说:“我们做那些事情,不能说养家糊口,不能养家只能糊口,只能供自己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再一个乡亲们需要我,病人需要我,我也需要这份工作,我需要他们。”
体检的地方在几十公里之外的镇医院,老人出门不方便,劝他们去一趟不容易。真到了现场,对于李菊洪来说才是真的不容易。基础检查在一层,B超和化验在二层,她是组织者,需要两层楼上上下下地跑。
李菊洪说自己做乡村医生要干一辈子,因为大家需要她。万一刘兴堰背不动了,还有儿子可以背,最起码还要干上30年,如果能干上40年那就最好了。
失去双腿的李菊洪,用手中的板凳,连接起医疗惠农政策和农村病患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她需要并且喜欢这份工作,而农民也喜欢并且需要她的服务。随着新农合医保覆盖乡镇,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日渐完善的硬件建设基础上,如何解决人的问题,让更多的医生沉到基层,为村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问题。
(源于:CCTV焦点访谈)
欢迎光临 小草网同类家园 (http://littlegrass.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