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网_病残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交流] 隋唐以后端午节的新习俗

[复制链接]

3

主题

17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15:4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平静心灵 于 2020-7-18 19:23 编辑



隋唐以后端午节的新习俗

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天中节等。是我国最传统的岁时节日之一。“端午”一词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记载,始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屈原起源论、夏至起源论、图腾起源论等。

在隋唐以前,几千年的端午风俗活动内容包含有食棕、龙舟竞渡纪念屈原以及其他一些驱邪避穰的仪式活动。此类活动大多带有浓厚的地域禁忌或图腾祭祀特征。传统的端午风俗活动在隋唐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节日风俗文化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元素。总体说来可分为以下这三大类:宴饮竞渡,射团;驱邪祈福的活动(如赐扇、宫衣,赠彩缕、百索,采百草制药等)以及拜天射柳、击球。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351.png宴饮、竞渡
隋朝年间,梁州汉中地区有“每至五月十五日(在隋朝此日称为大端午),必以酒食相馈,宾旅聚会,有甚于三元。”(见《隋书·地理志上》)的记载。而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河!’因雨鼓棹争归,竟会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见《七国考·卷十四·琐征》)。无论是南方的“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见《刘禹锡·竞渡曲》)还是北方宫廷中的“北涧摇光写溜回。急桨争标排荇度,轻帆截浦触荷来。”(见《李适·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这种宴饮、竞渡的新型娱乐方式,活跃于节日中的大江南北地区。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665.png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695.png射团
射团是唐代宫廷中在端午节开展的一类游戏活动。“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即粽子),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篮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食也,都中盛于此戏。”(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二·射团》)。可见,射团这种游戏穿插于节日庆贺之中,与食棕子一道丰富了宫廷端午宴饮的内容。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877.png驱邪祈福
到了唐朝,端午逐渐步入宫廷,演变成了官方的固定节日。肇基于上古时代的端午节俗除了将禁忌活动予以保留外,平添了许多封建统治的色彩。比如君予臣的恩赐。赏赐的物品大多具有驱避瘟疫或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1010.png赐扇
《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记载唐太宗曾赐扇给朝中两位重臣,“......贞观十八年五日(端午日)。太宗为飞白书(一种书法笔体),作鸾凤虬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贺君飞白扇两枚,庶动清风,以赠美德’”。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1173.png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1202.png赠宫衣
唐代宫中还有赏赐宫衣、彩缕的习俗。诗圣杜甫在唐肃宗年间的端午节获赠宫衣(即官服),“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见《杜甫·端午日赐衣》)。到了宋太祖时期,端午赐衣已成定制“......岁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见《宋史·舆服五·时服》)。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1406.png赠彩缕、百索
又如唐德宗年间的端午节,礼部尚书权德舆获赠彩缕,赋诗一首“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见《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九》)。朝中另一位礼部员外郎杨巨源也于此日获赠彩缕,赋诗言道:“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见《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类似的唐人诗句如“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又唐人徐坚《初学记》中记载“仲夏端午......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辽史》中也载有“五月重五日,午时......以五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通过这段描述,可推知上文诗句中提到的“彩缕”、“百索”应该就是所谓的长命缕了。长命缕具有驱邪止瘟的作用。另外,皇帝赏赐大臣长命缕、宫衣除了表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以外,还有为人续命,企盼人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如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所说“......旧来传五日(指端午节),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1994.png采百草制药
再如“杭都风俗,自初一日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歌卖声,满街不绝。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探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见《梦梁录·五月重五附》)。文中提到的菖蒲与艾叶这两种植物,有驱邪避瘟止疾的功效。而天师、白泽等物也寓意着治病救人、起死回生。能起到使人逢凶化吉的作用,因此常被看做是代表人间祥瑞的神兽。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2283.png拜天、射柳、击球
金朝年间,朝廷于是日有拜天射柳之仪,“......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岁以为常......”。射柳之戏,据史书记载源于辽代,“皇帝回辇至帏次,更衣,行射柳,击球之戏,亦辽俗也......”(见《金史·礼八·拜天》)。但翻阅了辽朝官方史籍,并无此记载,还是从《金史》中找到了与此相关的描述,“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已而击球,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曰:‘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这种射柳、击球之俗的出现间接表现出端午节的文化因素的扩散及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汉族文化的认同。到了明朝,击球射柳之俗已成为宫中定制,“永乐时有击球射柳之制。十一年五月五日幸东苑,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分击球官为两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赐中者币帛有差”。(见《明史·礼十一·大射条》)。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2865.png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09A71BA4-8508-4F6E-9C9C-31BD411626B6/tmp/wps_save/ksohtml/wpsXXXXXX2894.png
时至今日,端午节这个历经千年积淀的传统节日,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每逢是日,它仍然可以注视着汨罗江畔的百舸争流;细嗅着宴席上的粽米飘香,听闻那臂缠彩缕的孩子们在球场上快乐的嬉戏声......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端午节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给予人们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以永恒的慰藉。这种慰藉体现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感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最后让我们在宋朝词人黄裳的《喜迁莺·梅霖初歇》中探寻昔日端午节的一番热闹场景,感受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一抹岁时风俗趣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黄裳《喜迁莺·梅霖初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2楼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20:53:0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是在手机端编辑软件里操作的,不知何故粘到电脑里会有乱码出现。现重发!)


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天中节等。是我国最传统的岁时节日之一。“端午”一词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记载,始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屈原起源论、夏至起源论、图腾起源论等。


在隋唐以前,几千年的端午风俗活动内容包含有食棕、龙舟竞渡纪念屈原以及其他一些驱邪避穰的仪式活动。此类活动大多带有浓厚的地域禁忌或图腾祭祀特征。传统的端午风俗活动在隋唐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节日风俗文化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元素。总体说来可分为以下这三大类:宴饮竞渡,射团;驱邪祈福的活动(如赐扇、宫衣,赠彩缕、百索,采百草制药等)以及拜天射柳、击球。


宴饮、竞渡

隋朝年间,梁州汉中地区有“每至五月十五日(在隋朝此日称为大端午),必以酒食相馈,宾旅聚会,有甚于三元。”(见《隋书·地理志上》)的记载。而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河!’因雨鼓棹争归,竟会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见《七国考·卷十四·琐征》)。无论是南方的“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见《刘禹锡·竞渡曲》)还是北方宫廷中的“北涧摇光写溜回。急桨争标排荇度,轻帆截浦触荷来。”(见《李适·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这种宴饮、竞渡的新型娱乐方式,活跃于节日中的大江南北地区。



射团

射团是唐代宫廷中在端午节开展的一类游戏活动。“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即粽子),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篮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食也,都中盛于此戏。”(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二·射团》)。可见,射团这种游戏穿插于节日庆贺之中,与食棕子一道丰富了宫廷端午宴饮的内容。



驱邪祈福

到了唐朝,端午逐渐步入宫廷,演变成了官方的固定节日。肇基于上古时代的端午节俗除了将禁忌活动予以保留外,平添了许多封建统治的色彩。比如君予臣的恩赐。赏赐的物品大多具有驱避瘟疫或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赐扇

《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记载唐太宗曾赐扇给朝中两位重臣,“......贞观十八年五日(端午日)。太宗为飞白书(一种书法笔体),作鸾凤虬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贺君飞白扇两枚,庶动清风,以赠美德’”。



赠宫衣

唐代宫中还有赏赐宫衣、彩缕的习俗。诗圣杜甫在唐肃宗年间的端午节获赠宫衣(即官服),“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见《杜甫·端午日赐衣》)。到了宋太祖时期,端午赐衣已成定制“......岁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见《宋史·舆服五·时服》)。



赠彩缕、百索

又如唐德宗年间的端午节,礼部尚书权德舆获赠彩缕,赋诗一首“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见《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九》)。朝中另一位礼部员外郎杨巨源也于此日获赠彩缕,赋诗言道:“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见《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类似的唐人诗句如“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又唐人徐坚《初学记》中记载“仲夏端午......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辽史》中也载有“五月重五日,午时......以五彩丝为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通过这段描述,可推知上文诗句中提到的“彩缕”、“百索”应该就是所谓的长命缕了。长命缕具有驱邪止瘟的作用。另外,皇帝赏赐大臣长命缕、宫衣除了表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以外,还有为人续命,企盼人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如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所说“......旧来传五日(指端午节),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采百草制药

再如“杭都风俗,自初一日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歌卖声,满街不绝。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探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见《梦梁录·五月重五附》)。文中提到的菖蒲与艾叶这两种植物,有驱邪避瘟止疾的功效。而天师、白泽等物也寓意着治病救人、起死回生。能起到使人逢凶化吉的作用,因此常被看做是代表人间祥瑞的神兽。



拜天、射柳、击球

金朝年间,朝廷于是日有拜天射柳之仪,“......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岁以为常......”。射柳之戏,据史书记载源于辽代,“皇帝回辇至帏次,更衣,行射柳,击球之戏,亦辽俗也......”(见《金史·礼八·拜天》)。但翻阅了辽朝官方史籍,并无此记载,还是从《金史》中找到了与此相关的描述,“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已而击球,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曰:‘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击,各以出门为胜。’”。这种射柳、击球之俗的出现间接表现出端午节的文化因素的扩散及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汉族文化的认同。到了明朝,击球射柳之俗已成为宫中定制,“永乐时有击球射柳之制。十一年五月五日幸东苑,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分击球官为两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赐中者币帛有差”。(见《明史·礼十一·大射条》)。





时至今日,端午节这个历经千年积淀的传统节日,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每逢是日,它仍然可以注视着汨罗江畔的百舸争流;细嗅着宴席上的粽米飘香,听闻那臂缠彩缕的孩子们在球场上快乐的嬉戏声......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端午节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给予人们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以永恒的慰藉。这种慰藉体现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感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企盼。最后让我们在宋朝词人黄裳的《喜迁莺·梅霖初歇》中探寻昔日端午节的一番热闹场景,感受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一抹岁时风俗趣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黄裳《喜迁莺·梅霖初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备案号:沪ICP备16019424号-1|  

GMT+8, 2024-11-24 20:43 , Processed in 0.09745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