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成功地把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 虽是玩笑,也是实情。二十岁左右,我们谈论的是关于文学、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和远方。而现在的我们,开始关注的是有多少收入、孩子的温饱冷暖、哪个平台有打折的商品以及一些鸡零狗碎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有娃之后,更似有了一种隐形的束缚,走不出去也没时间走出去,生活的热情开始麻木于不断重复的日常。也曾跟爱人有过一点点抱怨:“本来嫁给你是想让你陪我去看一下世界,结果是干脆锁在城墙里了。”他倒是慢条斯理地回答:“娃大一点,一起看世界去。” 我们始终没有勇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生活都没有搞定,父母还在拼命,孩子尚在襁褓,我们有什么资格谈浪漫的远方? 有一天我碰到一个附近的同学,当时她正在地里割猪草,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身后跟着的是她两个追逐打闹的孩子,先生长时间在外面打工,所有的家事都得她一个人操持,种地、带娃、养猪,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看上去成了三四十岁的模样。她说着年底猪可以卖多少多少钱。 我愣愣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小小的无力感,我们也逐渐活成了父母甚至是祖辈那一代人的模样,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也并非这样的啊,我们仿佛都变成一个时代的边缘人、甚至是一个庸俗的妇人。 是我们真的开始庸俗了吗?我想也不是,我们开始踏入生活的内核,开始接受日子的烟熏火燎,“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现实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曾经渴望被爱、被关注,被接纳,现在觉得有没有人爱我没有关系,只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呵护身边的人。 有一位远房表哥,曾经学习很好,是块上学的料子,大学毕业之后被家里召回,就再也没能出去过。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不是在医院里,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要么就是在筹住院的钱。原来他的父母相继病重,甚至无法自理,作为独生子的他,只能留在家中,日夜伺候。如果不是家庭变故,凭他的踏实和勤奋,应该早就成家立业生活稳定,但是人毕竟没有分身之术,一个人伺候两个病重的父母,撑起一个家,就已经筋疲力尽。 成年人的生活,每天都有应接不暇的“事件”需要应对。很多时候,还必须得从生活的事务里抽身,去处理生存之事,为了生存而努力,难道不是一种高尚吗? 在一餐一饭、一草一木间重新敞开自己,唤醒生活。生活的答案或许就在那些琐事里,不是小时候想做的事输给了长大后要做的事,而是我们曾经将忽略许多看似重复又无聊的细节视为理所当然,尚未意识到是它们真正把生活一天一天支撑了起来。 《孤勇者》里面唱着:“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人生哪儿有那么多高光时刻,但是我们始终能从生命的缝隙之中,找寻和追逐一些生活的意义,使生命随着岁月流逝一起殷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