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 文//爱在,幸福就在!
小时候,特别是春夏两季,一到傍晚,父亲就提着一个用细竹竿做成的渔灯,腰间绑一个竹篾,穿上一双齐膝盖的雨靴,就出门到禾田里抓泥鳅和黄鳝去了。父亲每一次去我都要跟着去,那是我童年里最最宝贵的一段时光,至今想起都意犹未尽!
那盏渔灯是爸爸亲手做的,那个时候流行手电筒,别的孩子父亲晚上去抓泥鳅的时候都是拿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特别地刺眼,照在禾田里把泥鳅看得特别清楚,所以别人家的泥鳅抓得特别快,不到十点人家就回家了。而我父亲舍不得买手电筒,他就自己做,他在外面捡了一个铁皮罐头的空瓶子,然后在瓶身开四个小孔,再从山里寻一根小竹子截成四个小管,然后用铁皮把四根小竹管的一头卷包起来,四根小竹管卷包好后就分别插进瓶身的四个小孔里,四根小竹管严丝合缝地插好后,父亲就把四根和竹管一般大小的麻绳塞进四个小竹管里,再在瓶口开三个成三角形的小洞,然后用一根细长的铁丝绑在竹竿上。一个简陋的渔灯就做成了,到晚上出发去照鱼儿的时候倒上一罐煤油或柴油,盖好就可以了。父亲在做这个渔灯的时候我是全程参与,看得非常仔细,所以我对渔灯的印象特别深刻。
渔灯做好之后,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就催爸爸带我去照鱼。当天完全黑下来之后,父亲把火柴递给我,要我点灯。我当时特别兴奋,点灯的手法快而准,看着四个火苗子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亮在空旷的田野里,甭提多快乐。那个晚上是我提的篾,我跟在父亲后头,看着父亲把竹竿压得很底,渔灯几乎是挨着田里的水面照鱼的,没有风还好,要是有风火苗子就散开了,根本看不清水里的泥鳅和黄鳝,不过好在,父亲的眼光比灯还亮,凡是灯从水面照过,父亲手里的竹夹子往水里一伸就准能夹上泥鳅来。
渔灯第一次下田照鱼的那个晚上,抓了很多泥鳅和黄鳝,早早的就回家了。第二天母亲把抓来的泥鳅拿到集上卖了,换了家里的油盐酱醋,还买了一斤猪肉,还给爸爸买了一条才两块钱一包的烟。
那个时候我迷上了抓泥鳅,白天我就提个桶到田里,沟里就去抓鱼,不管什么样的鱼,甚至连螺丝我都能弄一桶回来。我也缠着爸爸也给我做了一个渔灯和一个竹夹子,一到傍晚,我不会等父亲就自个径直去田里抓泥鳅了,有时候比父亲抓得还多。
那个时候,抓泥鳅,抓鱼,到池塘里摸螺丝成为了我童年时代最大的快乐。在同龄人中,我是唯一一个不会玩玩具,没有踩过单车,没有游戏的孩子。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抓鱼的过程里。我渐渐地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渔灯,学会了抓鱼的技巧。家里的生活费用包括我爸爸的烟钱都是我抓鱼换来的。
后来长大了,在学校里读书不能再到田里去抓鱼。可我的父亲还依旧坚持用渔灯抓鱼,但渔灯毕竟是个古旧的物件,比不上手电筒和现在使用的探照灯,电瓶电鱼机。于是我在电话里劝父亲换个探照灯,可父亲不愿意,父亲说渔灯虽老,但那份情调是现在这些探照灯比不了的。
我明白父亲心里的想法,不是父亲不愿意换一个先进的渔灯,而是父亲觉得,用自己做的渔灯照鱼享受的是那种情调和过程而不是鱼的多少!
|